死後四十年,呂留良之死為何在雍正朝還會釀成的一樁文字大獄?
呂留良死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留下瞭大量的撰著,包括文章、詩歌、評選時文以及日記。本來人死瞭就“一瞭百瞭”,誰知厄運在他死後四十餘年,還罹臨瞭他的身上,“受極刑於身後”被“剖棺戮屍”,以至於曾經流傳十分廣泛,影響幾乎遍及全國的呂留良著作“漸不為人稱道”,尋找其根源,是由於曾靜的謀反案,及後來在雍正的“出奇料理”下,以呂留良為對象釀成的一樁震驚全國的文字大獄。
曾靜是湖南郴州永興縣人,號蒲潭先生,曾應科舉考中過秀才,後來屢試不第,以教書授徒糊口。由於傢鄉連年災荒,生活很是貧寒,對清朝的統治現狀不滿,逐漸萌生反清意識。雍正五年1727),他在靖州應試過程中,看到瞭呂留良評選的時文,書中的“夷夏之防大於君臣之義”以及“井田封建”等內容,促使瞭他反清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他對呂留良非常敬佩,於是派自己的學生張熙千裡迢迢來到呂留良的傢鄉尋訪呂留良的遺著。當時崇德縣已改為石門縣。張熙來到石門縣後,見到瞭呂留良最小的兒子呂毅中。呂毅中將父親生前留下的部分詩文、日記等交給張熙,還介紹張熙與父親的學生、湖州人嚴鴻逵和嚴的學生沈在寬結識。一時間,張熙和呂毅中、嚴鴻逵、沈在寬彼此頗感志同道合。張熙返回湖南後,一面將呂留良的遺著交給曾靜,一面將在浙江石門縣訪問呂毅中、嚴鴻逵、沈在寬等人的情況一一告知。曾靜將呂留良的著作仔細研讀,感到很有所得,其中,呂氏的《錢墓松歌》《題如此江山圖》等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詩文,使曾靜的反清思想愈益堅定。當時,他又聽到一些有關雍正矯詔篡位的傳說,還聽說擔任川陜總督的漢族大臣嶽鐘琪是嶽飛的後代,掌握很大兵權,兩次要求進京朝覲皇帝,雍正均未許諾,已經受到雍正的猜疑。曾靜心想,如果上書勸嶽鐘琪反清,很可能成功。因此,雍正六年九月,曾靜便化名夏靚,派張熙化名張倬,到西安川陜總督衙門投書,勸嶽鐘琪起兵推翻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