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楚辭”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商鞅:現在瞧不起我,日後讓你後悔
漢代的主導觀點是認為,楚辭作為文體繼《詩經》而起,與《詩經》精神一致,又互為補充,二者共同作為華夏文學的源頭,稱為“風騷傳統”,影響極為深廣。
屈原的詩歌,後人稱為“楚辭”。其實屈原當時並沒有這樣命名自己的作品,這個名稱,是在西漢時才有的。
《漢書·朱買臣傳》:“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朱買臣是漢武帝時人,可見武帝時“楚辭”已成瞭一種專門的學問,與《春秋》相提並論瞭。到瞭西漢末年劉向編定“楚辭”集,從此“楚辭”就有瞭專書。
“楚辭”本來的意義就是楚人的言辭或文辭。而作為一種文體,最主要的便是楚的文學。宋黃伯思說:“屈原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suò 所去聲〕、隻、羌、誶〔suì歲〕、蹇、紛、侘傺〔chà chì 岔翅〕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茝〔chǎi 釵上聲〕、荃、藥、蕙、若、芷、蘅者,楚物也。”〔這段話出自黃伯思《校定楚辭》一書的序言,原書已經亡佚,見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引。〕他所舉的這些特點最主要的也是語匯和語音的特點,楚辭還具有文學意義。所以我們說,“楚辭”是中國最早的有著濃厚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學。